哲學人生筆記 -《「縮語」與「全名」》

如何記下這個像一列火車長的德文單詞?或在文章裡寫出來?例如,以下這個「組合詞」:
"Wirtschaftszusammenarbeitvetragsüberprüfung",漢文的釋義,是:「經濟合作合約審查」。

德文字,有「所見即讀」的優點,不必像英文,使用注音輔助。對於以德語作為外語的初學者,拉得像一列火車長的單詞,讓人"生畏",找不到正確的「生字車廂」;更何況,不同的「生字列車」,還要組合成文句。

放心!沒問題的!習慣就好!人類的語言是從單音,發展成複音;母句又發展出子句。實在是因為,人在進化過程中,事情繁多,不夠用字和發音;詞不達意。於是,生字、生詞和造句愈來愈多;而且不夠用。似乎,文明愈進化,思想愈高深。發音和文字編寫的需求愈多。

但是,像一列火車長的單詞,不利於視覺的吸收和理解;於是出現「縮語」(Abkkürzungen),以致,更簡明到有「圖像」的示意;只是不容易精確。

記德文單詞,除了原文字典外,最好再準備一本「縮語與符號」(Abkkürzungen und Zeichen)的參考說明;尤其,在「法律德文」中,很長的法律名詞,常以「縮語」表示;目的在於「化繁於簡」。

例如,規範人群民事的權利和義務,以及債權、債務和婚姻與家庭、血緣、繼承的「民法典」;原文是"Bürgerliches Gesetzbuch";被"縮寫"成" BGB "。規範民法執行程序的規定,原文是"Zivilprozeßordnung",被"縮寫"成"ZPO "。關於「國家治理」的公訴法權規範,「刑法典」;原文是"Strafgesetzbuch";被"縮寫"成" StGB "。

在原文和「縮語」之間的字意轉換,我的經驗,是熟能生巧,習慣就好,很像開車:耳、目、手、足互用。專業的「縮語」,用在同業,大致上,行得通;至於對不同專業的人,是「雞同鴨講」;鴨,只能無奈說:"「蘇花公路」,行不通;請改道(Umleitung)" 。

長期以來,語文有一項很惡劣的政治符號系統,有權力意志的強迫灌輸企圖;除了背棄語文表意應該精確的目的外,還自以為是,以為視聽者應該知道「言說者」的意志;那是自欺欺人的妄言。

當前,在日常生活中,人云亦云的「鸚鵡話」:「藍綠對立」、「藍營」、「深綠」、「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中國大陸」、「大陸」,浮濫至極;上至總統,到一般人民,不求精確而陷於「縮語」的符號交流,很像神棍唸咒語。最後,必然不知本文和原意。

總統,以「中國大陸」稱「中國」;我以為總統是「地質學專家」。中國,可能也不知我國總統的懇切地呼喚,以為是「地理大發現」;難怪已讀不回,又不理不睬。至於「大陸」,所指在那裡?「地質學」上,「大陸」是整片相連的土地,豈可指涉國家?錯用稱呼,自以為善意,不是被視為矯情,就是精神錯亂;背離真實的胡言亂語。「大象」和「大象寶寶」是相同的嗎?

對付中國,我國逕稱對方是"中國"即可,本小利大,合於事實;若要表達善意,就"全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或尊稱「貴國」。不是言簡意賅嗎?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哲學人生筆記 - 《「職人精神」》

世界小事筆記 -《「總統吵架」》

法哲學筆記 -《「戒嚴」》

法哲學筆記 -《「囚徒困境」》

旅人故事筆記 -《美樹》

園藝生活筆記 - 《「寒氣春意」》

園藝生活筆記 -《「風災倖存的柑果」》

哲學人生筆記 -《「自信的回憶」》

世界小事筆記 - 《「境外敵對勢力」》

Home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