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人生筆記 -《排他與排己》





在特定的時空場域,必然存在「排擠」的現象;舉例而言,在「真空」的密閉場域,「空氣」被排擠出去;在「非真空」的密閉場域,「弱者」被「強者」排擠出去。強與弱,只是現實力量的比喻,與形式的大小無關。

以上的現象,可以視為「自然律」的現實狀態;因此,欲在時空場域求生存,就必須自己進化,主動最佳;被動無奈,無所助於有效率的生存與發展。「物競天擇」是描述時空場域中殘酷的排擠現實。

從對現象的觀察出發,理解到本質:適者生存,又無關大小,而是存在的價值。恐龍的滅絕,或細菌足以致命的事實,說明了:大未必強,而是「適者生存」。反諷的現象,還有:「殺菌」,反而助長「菌」的進化,出現生命力更強的新一代「菌種」。

在臨床醫學的實證說明:投入「抗生素」的效果有限,反而衍生抗體和殘留而自傷,正是典型的「防堵無效論」;也說明滅絕不成反被噬。哲學的話語就是「排擠」,始於「排他」,卻終於「排己」。德國哲人「尼采」的名言最真實:"打不垮我者使我更堅強((Was mich nicht umbringt macht mich stärker!)" 。

如何解釋「適者生存」?在此,就出現「排擠」有「主觀」和「客觀」之分;再舉一項現實的「座位論」說明:在台灣的「大眾捷運」列車上,設有「博愛座」,原意是「優先座」,讓乘客以主觀的意志,去實踐對「優先者」的選擇;可以是客觀存在的任何的「他者」;也可以是「自己」。

每一位搭乘者,都在主觀意志的場域中浮現對「競合」的選擇;再依據「偏好」做出決定。在此過程,主觀意志的狀態是「自由」的;也唯此才能是有意義的「選擇」;否則,必然有被迫而做出的排擠,不是排他就是排己。

回到前述「適者生存」的「進化律」,強淩弱或大欺小固然是現實;其中必有大或強的一方,想要貫徹的強權意志;弱小的一方的存在基礎,不是順從強權意志,而是進化成可以製造任何強權皆恐懼的「內部安全」危機。

「恐龍」強佔空間的資源而缺乏進化的發展誘因;只想排他,最後滅絕於外來的變化,終於排己。這也是巨大的古生物已絕種,而後來出現的物種普遍較小的原因;優點是適應強權的排他,同時也能誘導強權走上自體排己的末路。

病毒的威力大於強權的核武!相信嗎?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哲學人生筆記 - 《「職人精神」》

世界小事筆記 -《「總統吵架」》

法哲學筆記 -《「戒嚴」》

法哲學筆記 -《「囚徒困境」》

旅人故事筆記 -《美樹》

園藝生活筆記 - 《「寒氣春意」》

園藝生活筆記 -《「風災倖存的柑果」》

哲學人生筆記 -《「自信的回憶」》

世界小事筆記 - 《「境外敵對勢力」》

Home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