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人生筆記 -《發財的紀律》
高齡、少子、低酬的「倒金字塔」現象,將會是今後讓人頭痛的社會經濟問題;台灣經濟結構的衰老與空洞,讓在地的經濟活力減弱了,由鄉鎮向都會地區衰減;類似宇宙中的「白矮星」,是恆星的老年,表面溫度愈來愈冷,也變得暗淡了。
希臘有過輝煌燦爛的古老文明,也是歐洲文化的搖籃;但是當代國政的失序和短視,僅想以文化遺產和地中海的熱情與藍天,依賴觀光旅遊業為經濟支柱。結果,無以為繼而以舉債渡日,「金融海嘯」來襲時,終究難以避免坐吃山空和國庫空虛的財政破產的窘境。
希臘國家龐大的內債和外債,以及缺乏償付能力,讓國家的「債信」掃地;以往,許多民生物資和能源必須依賴進口,也因此而被停止了;人民的生活陷入極大的不便和痛苦;為了紓解資金短絀的「流動性」困境,只能壓抑民族自尊和讓渡國家經濟和財政的主權,接受歐盟強權德國的「外部規範」。這是本世紀第一個因國家財政無紀律,政府和人民不能「自律」,花費無度而被「他律」的「現代啟示錄」。
上一次的案例,是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時期的南韓;好強爭勝又自尊心強烈的韓國人,無奈地讓渡國家經濟和財政的主權給「國際貨幣基金(IMF)」,以換取紓困金援;當時,韓國政府預算的各項收支流向,都必須由「國際貨幣基金(IMF)」的執行官查核同意,簡直是自尊和顏面掃地。
台灣仍有很好的本質條件,「國債」的範圍僅限於「內債」;也就是政府向「下一代」透支;這就是不同世代的剝削;我們這一代成年人,雖然主掌國家大政的選擇,卻透支花費而將債務包袱留給自己心愛的子孫後代,限縮後代的發展空間和活力;說來是我們的無能和不厚道。
有風範的長輩,留給子孫後代的,固然不必是有形的財富;但是更不應該是負債!若能夠為後代留下有開創性的價值典範和基業,也就是傳統的書香賢秀和耕讀家風,以及可以永續發展的環境和制度,才能被後代尊敬和懷念。
台灣當前的現實問題和政府政策的舉步維艱或寸步難行,有相當大的程度,是因為「中產階級」向下沈淪的貧窮趨向,以及「中小企業」消亡。這二者都是社會經濟的穩定中堅,也是對抗「系統風險」的「防火牆」,如今卻也成為瀕危階級,影響廣泛。
國家的經濟結構和資源分配,傾向有利於財團和大企業,當然就會讓他們可以左右國政方向,和造成利益分配的惡化;社會上許多不同的個別族群和階級,也就普遍地感受到被相對剝奪的不平和焦慮。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之前的南韓,就是政府縱容財團和大企業,大肆舉借外債和內債,對內剝削弱勢的受僱族群,以遂其所願地向外擴張和占有市場;最終,國家為財團和大企業反噬,風暴來時,國家主權、大企業和全民皆遭殃受苦。
人類文明進程的歷史顯示:群體中的制度的進步和成就,是來自點滴涓流的微型改善工程,長期積累,接續前人的腳印而成;不宜預設個人的「歷史定位」和欲求「脫胎換骨」的不切實際、好大喜功的改造目標。世事自有其本質和律動,「欲速則不達」;掌權者也應領悟「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也就是,「歷史的發展方向,不以個人的意志而移轉!」。
台灣當前的國家經濟發展戰略,應該優先復育在地的中小企業和強化中小企業的創新與競爭的能力,增加就業人口,重拾人民對國家的經濟再生的信心;也可以一併將經濟發展的果實做大;並且,同時再復育出新興的中產階級,他們是經濟穩健和力爭上游的中堅力量;而經濟成長率也會穩定健康地提高;當國民所得能夠成長,財政危機也就大半化解了;人民對經濟前景的不安也會平復下來。
當前社會上的焦慮不平,都是因為經濟發展走入死巷,受制於人,國家財政失序,入不敷出;鍋裡的粥快要見底了;這種人民中不同的族群,焦慮自己恐怕上不了「救生艇」,或「大鍋飯」將被吃空的心情,正是典型的「難民心態」。世事「無信不立」,未來有一段時間,可預期社會大眾仍將擾嚷不安!
在此情況下,有領導力和決斷力的政府,應該迅速站到高點,告知人民,「國家不會垮!」;和政府的當前穩定對策,以及接續的發展戰略;而不是先考慮到自己人的逃生的座位安排和救生配置。
當外在情勢讓許多人不安時;前景暗淡,讓許多人失志時,最重要的是,我們個人不能失去「自信」,要守住內心的一點燭火!我很喜愛法國古典政治哲學家「Alexis de Tocqueville」的一句名言:"Quand le passé n'éclaire plus l'avenir, l'esprit marche dans les ténèbres" ;意思就是《當過去不再能照亮未來,人心如同行走在黑暗中!》;以此自我勵志,也藉此與好友們共勉了!
希臘有過輝煌燦爛的古老文明,也是歐洲文化的搖籃;但是當代國政的失序和短視,僅想以文化遺產和地中海的熱情與藍天,依賴觀光旅遊業為經濟支柱。結果,無以為繼而以舉債渡日,「金融海嘯」來襲時,終究難以避免坐吃山空和國庫空虛的財政破產的窘境。
希臘國家龐大的內債和外債,以及缺乏償付能力,讓國家的「債信」掃地;以往,許多民生物資和能源必須依賴進口,也因此而被停止了;人民的生活陷入極大的不便和痛苦;為了紓解資金短絀的「流動性」困境,只能壓抑民族自尊和讓渡國家經濟和財政的主權,接受歐盟強權德國的「外部規範」。這是本世紀第一個因國家財政無紀律,政府和人民不能「自律」,花費無度而被「他律」的「現代啟示錄」。
上一次的案例,是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時期的南韓;好強爭勝又自尊心強烈的韓國人,無奈地讓渡國家經濟和財政的主權給「國際貨幣基金(IMF)」,以換取紓困金援;當時,韓國政府預算的各項收支流向,都必須由「國際貨幣基金(IMF)」的執行官查核同意,簡直是自尊和顏面掃地。
台灣仍有很好的本質條件,「國債」的範圍僅限於「內債」;也就是政府向「下一代」透支;這就是不同世代的剝削;我們這一代成年人,雖然主掌國家大政的選擇,卻透支花費而將債務包袱留給自己心愛的子孫後代,限縮後代的發展空間和活力;說來是我們的無能和不厚道。
有風範的長輩,留給子孫後代的,固然不必是有形的財富;但是更不應該是負債!若能夠為後代留下有開創性的價值典範和基業,也就是傳統的書香賢秀和耕讀家風,以及可以永續發展的環境和制度,才能被後代尊敬和懷念。
台灣當前的現實問題和政府政策的舉步維艱或寸步難行,有相當大的程度,是因為「中產階級」向下沈淪的貧窮趨向,以及「中小企業」消亡。這二者都是社會經濟的穩定中堅,也是對抗「系統風險」的「防火牆」,如今卻也成為瀕危階級,影響廣泛。
國家的經濟結構和資源分配,傾向有利於財團和大企業,當然就會讓他們可以左右國政方向,和造成利益分配的惡化;社會上許多不同的個別族群和階級,也就普遍地感受到被相對剝奪的不平和焦慮。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之前的南韓,就是政府縱容財團和大企業,大肆舉借外債和內債,對內剝削弱勢的受僱族群,以遂其所願地向外擴張和占有市場;最終,國家為財團和大企業反噬,風暴來時,國家主權、大企業和全民皆遭殃受苦。
人類文明進程的歷史顯示:群體中的制度的進步和成就,是來自點滴涓流的微型改善工程,長期積累,接續前人的腳印而成;不宜預設個人的「歷史定位」和欲求「脫胎換骨」的不切實際、好大喜功的改造目標。世事自有其本質和律動,「欲速則不達」;掌權者也應領悟「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也就是,「歷史的發展方向,不以個人的意志而移轉!」。
台灣當前的國家經濟發展戰略,應該優先復育在地的中小企業和強化中小企業的創新與競爭的能力,增加就業人口,重拾人民對國家的經濟再生的信心;也可以一併將經濟發展的果實做大;並且,同時再復育出新興的中產階級,他們是經濟穩健和力爭上游的中堅力量;而經濟成長率也會穩定健康地提高;當國民所得能夠成長,財政危機也就大半化解了;人民對經濟前景的不安也會平復下來。
當前社會上的焦慮不平,都是因為經濟發展走入死巷,受制於人,國家財政失序,入不敷出;鍋裡的粥快要見底了;這種人民中不同的族群,焦慮自己恐怕上不了「救生艇」,或「大鍋飯」將被吃空的心情,正是典型的「難民心態」。世事「無信不立」,未來有一段時間,可預期社會大眾仍將擾嚷不安!
在此情況下,有領導力和決斷力的政府,應該迅速站到高點,告知人民,「國家不會垮!」;和政府的當前穩定對策,以及接續的發展戰略;而不是先考慮到自己人的逃生的座位安排和救生配置。
當外在情勢讓許多人不安時;前景暗淡,讓許多人失志時,最重要的是,我們個人不能失去「自信」,要守住內心的一點燭火!我很喜愛法國古典政治哲學家「Alexis de Tocqueville」的一句名言:"Quand le passé n'éclaire plus l'avenir, l'esprit marche dans les ténèbres" ;意思就是《當過去不再能照亮未來,人心如同行走在黑暗中!》;以此自我勵志,也藉此與好友們共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