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人生筆記 -《「蠻語」》
先定義「共存」!水是水,火是火;物理性質與化學結構都不同。水澤與火場,各有主角,互不侵犯,水與火,就可以「共存」。然而,「滅火隊」職責所在,使命必達,硬是以水滅火,務必控制火場;水與火,結果是不能共存在同一場域。
「思想是語言的囚徒」;一個人說出來的話,表面上是「意思表示」,卻是自己的思想牢籠;意義上,話語是自己所重視的價值和信仰;除非,自己再來一次「意思表示」:"自己所說的話沒意義,別人不必當真的"。這也是「文明」必須被認真檢視的原因;否則,混淆是非,不重承諾,都是時代精神的退化。
台北市的「柯市長」,在享受「世界大學運動會」後的「高調」和「笑容」後,沒多久,就自怨自艾地哽咽,好似身世可憐的「棄嬰」;在援軍不濟的戰場上,孤獨地對抗與他「一家親」的「共匪」。
"要有信心,可以對中國「反統戰」回去!";記得,這些話,是「柯市長」在本土台灣人普遍地建議他:"時地都不宜此行"時,依然勇往直前,非"去中國"不可。既然敢說敢做,也歡喜去,就得自己承擔後果;這是「責任政治」的原則。
孰知,事過境遷,「柯市長」對外哽咽告白:「事先你也沒有跟我們講,害我們就這樣凸槌。」;"凸槌"?... ?「柯市長」所說的"凸槌",應該是他的「招牌菜」:"兩岸一家親",想要一路通吃下去。「招牌菜」被本土台灣人嫌棄,市場口碑不好。尤其,「李明哲」在與「柯市長」「一家親」的「共匪」那裡,「被認罪」。
時下,有流行的用語:"「打臉」"。在此,「打臉」是外來的「蠻語」;文明世界應該戒用;那是粗俗野蠻的漢字語境,也是對人格的輕蔑;配上的另一個用語是「嗆聲」。
在我懂「漢字」以來,始終不曾有過「打臉」此一「白話文」動詞的野蠻語境的想像;只知「文言文」語境中的的「蠻語」:「唾面」。對於用語,使用其中任何一詞,都是貶人也是自貶的「無教養」。對於學漢語的後生世代,無論「文言」或「白話」,長輩應該協助後生,學習高尚淳厚,自尊也尊人的優美的漢文,戒掉粗俗無禮的「蠻語」。
「柯市長」,標榜以醫生和「素人」而當選從政;但是習溺於「粗俗」和「嗆聲」,也招來素質低劣的媒體和媒體人的追捧和造神;經常自以為是,見自以為不對,即向對方揚塵,終於塵土吹向自己而灰頭土臉;也引來曾經支持他當選的本土選民的離棄。
從政的「素人初心」,終不敵權力的傲慢和背叛初心的傷害。「與自己為敵」,是哲學上的辯證難題。在自由民主的國家,玩弄「水火共存」,想學威權的「蔣經國」,或羨慕梟雄「毛澤東」,都是無自知之明的政客,愚笨的自殘遊戲。
相關文章:
哲學人生筆記 -《角色扮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