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人生筆記 - 《「歷史、感情與自由」》
在德國商業名城「漢諾威」的書店,瀏覽書籍時,翻閱這本《「歷史上的市場與強權」(Markt und Macht in der Geschichte)》。當時,俺對「歷史哲學」的理解:德國哲人「黑格爾」認為:“歷史是人類最高理性的呈現”,於是買下這本書。
似乎,人類無法超越歷史而以另一種有意義的「本質」呈現。歷史,有自己的進程規律。「戰爭」與「和平」更迭,興亡互易;宗教、領土、民族,人類永遠玩不厭這些「鳥事」;不甘被壓下來,所以要出頭,就是要不擇手段地‘’強出頭‘’。否則,「輸的感覺」實在不好受。
「輸家」,第二名也不行。三十多年前,有一本書「日本第一」,稱讚日本的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模式;那時期“Made in Japan”代表「競爭力」,日本也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多年,直到近年被「大國崛起」的中國超越。
米國,後有追兵的焦慮,迫使自己調整國家的戰略。中國人已唱出“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在浮世走路有風,横行霸道屢見。「搶出頭」,放在浮世的國族層面,永遠是「政治正確」,「小確幸」也不行。
幾年前,日本有一位父親是台灣人的「在野黨」的女政治家「蓮舫」,在國會質詢內閣大臣時說:“當第二名不行嗎?”,結果此言踩到‘’死要面子‘’的日本社會和許多日本人的痛脚。其實,這句話出自女人,是“嚴重傷害日本人民的感情”。
很相似地,「玻璃心」的中國政府,也經常口出惡言斥責台灣人「挾洋自重」和外國勢力勾結,“粗暴地傷害中國人民的感情”。每聞類似的「鳥話」,俺不禁莞爾:“談感情,只談自己的感情;這是啥鳥?”。
「感情」,是一個被俺認為可以替代「黑格爾」所說的「理性」的好詞;感情錯綜複雜,在「愛」與「恨」之間有許多種形式的可能:“愛你到肉麻”、“恨你到入骨”;“愛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愛恨交織”,就是人類歷史的「鳥感情」。
在「皇權專制」的時代,“皇上愛你”或“眾愛卿平身”,似乎,聞到「君恩」,全身通電;皇上是好人。然而,“來人啊!給朕拖出去斬了!”,又有些可笑,皇上氣極敗壞,竟然恨自己而想讓人拖出去斬自己。可見歷史禾必是「理性」。
民主時代,各路政客也呼天搶地:“愛國家、愛國旗、愛人民”,只差沒說「愛選票」,這也是感情在理性之上。理性不會欺騙,感情會受欺騙,就是騙來騙去。人類的浮世,為感情而生,也為感情而傷感情。
歷史上的強權競逐,為市場嗎?俺比較偏向於,有自由才有市場,那是一個可以自我強大的「場域」。俺,愛自由甚於其他的浮世「鳥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關文章:
世界小事筆記 -《「偽資本主義」》
米國總統「川普君」開始獵殺中國的「貿易」;劍指背後的「經濟」。以其矛攻其盾,乃是「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的辯證要旨:“經濟是下層建築,政治是上層建築”。
獵殺中國的意義在於;撼動「下層建築」以顛覆「上層建築」,完全符合「馬克思哲學」的客觀檢驗法則。
與其說,米國與中國因為貿易失衡而較勁,不如說,這是一場未完結的「意識型態」的戰争,那是接續上世紀末期「共產主義帝國」,「蘇聯」,因為經濟供需的嚴重失衡而牽動東歐各個附庸國家的經濟崩潰。
那時候,俺在德國求學,收看電視實況轉播「閱兵大典」,耀武揚威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DDR,東德)嚇到不少在西德涉世未深的「蛋頭神學士」,只能禱告「上帝保佑,東線無戰事」。孰知,不久之後,東德國家崩倒。
中國,在那一波的風潮中,最高的權力獨裁者,以“整黨、廉政、肅軍”的對策回應世界局勢的變動;同時,繼續「改革開放」,向「意識型態」的世仇「資本主義」靠攏。
以哲學對「市場經濟」的理解,中國只學皮毛而未內化至精神;「無神論」、「政治極權」,以致走上掠奪式的「國家資本主義」,以國家的意志和暴力與經濟,與西方的正統「市埸經濟」的國家交易,不符公平的競爭原則,總被定性為「偽資本主義」。
中國高估自身的經濟動能,以為巨量的人口數代表龐大的市場潛能。殊不知,危機在其中,就是對資源的需求和負載,使自身的發展走上「邊際成本」(MC)大於「邊際收入」(MR)的成長遞減現象。
證諸「改革開放」初期的每年經濟成長率動輒百分之十以上;至今只能勉強在百分之七左右,而這正是經濟規模「總收入」(Total Revenue)減少的「臨界值」。
過去的成長已累積極大的內部矛盾;為免於動亂至不可收拾,只能再強化極權政治,從「寡頭政治」的「集體領導」,倒退回到最反動的歷史上的「皇權政治」;此現象正是中國發展戰略上的‘’自掘陷井‘’。
「資本主義」的「市埸經濟」的精神,在於分工而法治,以實踐「自我完善」的功能。「皇權政治」正是人治的「反智表現」,違背「天下之大非一人所能獨治」的警示。
既然是經濟戰場上的「意識型態」的較勁,米國有備而來的實力在於,自建國以來的「立憲主義」所確立的「三權分立」和高純度的「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而且歷經多次的景氣循環和金融危機的考驗而能浴火重生。
更重要者,米國以法治保障「個人主義」和「公平競爭」,以實踐「自由」。這些正統「資本主義」的特點,正是中國難以實踐的。
在鞏固「皇權專制」的最高前提下,中國有「七不講」的禁忌,所有問題的「解決方案」將「唯皇命是從」。「人治」終歸是歷史與文明進程的反動和殘渣。自古多少「天縱英明」的「聖君」人去政息,何況,更多的是「無能的昏君」。
米國以老牌正統的「資本主義」國家展開狩獵「偽資本主義」的中國,正是證明「假的真不成」。「真的」一出手,「假的」只能虛張聲勢地自欺「奉陪到底」。
問題是,「假的」還有啥麼可以拿出來?
似乎,人類無法超越歷史而以另一種有意義的「本質」呈現。歷史,有自己的進程規律。「戰爭」與「和平」更迭,興亡互易;宗教、領土、民族,人類永遠玩不厭這些「鳥事」;不甘被壓下來,所以要出頭,就是要不擇手段地‘’強出頭‘’。否則,「輸的感覺」實在不好受。
「輸家」,第二名也不行。三十多年前,有一本書「日本第一」,稱讚日本的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模式;那時期“Made in Japan”代表「競爭力」,日本也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多年,直到近年被「大國崛起」的中國超越。
米國,後有追兵的焦慮,迫使自己調整國家的戰略。中國人已唱出“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在浮世走路有風,横行霸道屢見。「搶出頭」,放在浮世的國族層面,永遠是「政治正確」,「小確幸」也不行。
幾年前,日本有一位父親是台灣人的「在野黨」的女政治家「蓮舫」,在國會質詢內閣大臣時說:“當第二名不行嗎?”,結果此言踩到‘’死要面子‘’的日本社會和許多日本人的痛脚。其實,這句話出自女人,是“嚴重傷害日本人民的感情”。
很相似地,「玻璃心」的中國政府,也經常口出惡言斥責台灣人「挾洋自重」和外國勢力勾結,“粗暴地傷害中國人民的感情”。每聞類似的「鳥話」,俺不禁莞爾:“談感情,只談自己的感情;這是啥鳥?”。
「感情」,是一個被俺認為可以替代「黑格爾」所說的「理性」的好詞;感情錯綜複雜,在「愛」與「恨」之間有許多種形式的可能:“愛你到肉麻”、“恨你到入骨”;“愛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愛恨交織”,就是人類歷史的「鳥感情」。
在「皇權專制」的時代,“皇上愛你”或“眾愛卿平身”,似乎,聞到「君恩」,全身通電;皇上是好人。然而,“來人啊!給朕拖出去斬了!”,又有些可笑,皇上氣極敗壞,竟然恨自己而想讓人拖出去斬自己。可見歷史禾必是「理性」。
民主時代,各路政客也呼天搶地:“愛國家、愛國旗、愛人民”,只差沒說「愛選票」,這也是感情在理性之上。理性不會欺騙,感情會受欺騙,就是騙來騙去。人類的浮世,為感情而生,也為感情而傷感情。
歷史上的強權競逐,為市場嗎?俺比較偏向於,有自由才有市場,那是一個可以自我強大的「場域」。俺,愛自由甚於其他的浮世「鳥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關文章:
世界小事筆記 -《「偽資本主義」》
米國總統「川普君」開始獵殺中國的「貿易」;劍指背後的「經濟」。以其矛攻其盾,乃是「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的辯證要旨:“經濟是下層建築,政治是上層建築”。
獵殺中國的意義在於;撼動「下層建築」以顛覆「上層建築」,完全符合「馬克思哲學」的客觀檢驗法則。
與其說,米國與中國因為貿易失衡而較勁,不如說,這是一場未完結的「意識型態」的戰争,那是接續上世紀末期「共產主義帝國」,「蘇聯」,因為經濟供需的嚴重失衡而牽動東歐各個附庸國家的經濟崩潰。
那時候,俺在德國求學,收看電視實況轉播「閱兵大典」,耀武揚威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DDR,東德)嚇到不少在西德涉世未深的「蛋頭神學士」,只能禱告「上帝保佑,東線無戰事」。孰知,不久之後,東德國家崩倒。
中國,在那一波的風潮中,最高的權力獨裁者,以“整黨、廉政、肅軍”的對策回應世界局勢的變動;同時,繼續「改革開放」,向「意識型態」的世仇「資本主義」靠攏。
以哲學對「市場經濟」的理解,中國只學皮毛而未內化至精神;「無神論」、「政治極權」,以致走上掠奪式的「國家資本主義」,以國家的意志和暴力與經濟,與西方的正統「市埸經濟」的國家交易,不符公平的競爭原則,總被定性為「偽資本主義」。
中國高估自身的經濟動能,以為巨量的人口數代表龐大的市場潛能。殊不知,危機在其中,就是對資源的需求和負載,使自身的發展走上「邊際成本」(MC)大於「邊際收入」(MR)的成長遞減現象。
證諸「改革開放」初期的每年經濟成長率動輒百分之十以上;至今只能勉強在百分之七左右,而這正是經濟規模「總收入」(Total Revenue)減少的「臨界值」。
過去的成長已累積極大的內部矛盾;為免於動亂至不可收拾,只能再強化極權政治,從「寡頭政治」的「集體領導」,倒退回到最反動的歷史上的「皇權政治」;此現象正是中國發展戰略上的‘’自掘陷井‘’。
「資本主義」的「市埸經濟」的精神,在於分工而法治,以實踐「自我完善」的功能。「皇權政治」正是人治的「反智表現」,違背「天下之大非一人所能獨治」的警示。
既然是經濟戰場上的「意識型態」的較勁,米國有備而來的實力在於,自建國以來的「立憲主義」所確立的「三權分立」和高純度的「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而且歷經多次的景氣循環和金融危機的考驗而能浴火重生。
更重要者,米國以法治保障「個人主義」和「公平競爭」,以實踐「自由」。這些正統「資本主義」的特點,正是中國難以實踐的。
在鞏固「皇權專制」的最高前提下,中國有「七不講」的禁忌,所有問題的「解決方案」將「唯皇命是從」。「人治」終歸是歷史與文明進程的反動和殘渣。自古多少「天縱英明」的「聖君」人去政息,何況,更多的是「無能的昏君」。
米國以老牌正統的「資本主義」國家展開狩獵「偽資本主義」的中國,正是證明「假的真不成」。「真的」一出手,「假的」只能虛張聲勢地自欺「奉陪到底」。
問題是,「假的」還有啥麼可以拿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