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大災蔓延世界,除了大量的生命折損受創;世界各國的經濟幾乎陷入停滯;企業也被迫停工、停產。讓不少人焦慮的,是個人有可能失業或停業;没有營業的需求,就會影響家計户的收入,生活所需的開支也受到限制。
疫災,還看不到休止的訊號;世界經濟的前景不容樂觀;企業和從業受僱者的在職風險和收入減少,都會引起相關者的焦慮。從「總體經濟」的角度理解,「家計收入」的減少,必然減緩市場交易「流量」(Flow)的速度,「乘數效果」折減,反映在財富「存量」(Stock)的減計。
「國民經濟」的金融稳定牽涉社會安全和信心,就怕企業破產、倒閉,債信履約不行,造成「流動性」的緊縮危機。「國民經濟」的重大系統性危機,有上世紀三十年代的「經濟大肅條」,原因出在「有效需求不足」。另一者,是本世紀的「金融危機」,原因出在過度擴充「金融信用」,以致造成「資產泡沫」。
前者,讓政府的角色和功能擴大,採用經濟學家「凱恩斯爵士」所建議的「財政政策」,擴大「政府支出」於公共建設。後者,讓以米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eral Reserve)為領導者的各國「中央銀行」,透過「貨幣數量寬鬆政策」(QE - X Policy),為「國民經濟」創造信用,以紓解「貨幣供給」(Money Supply)不足的困窘。
目前,各國政府面對疫災所引起的經濟停滯,大致上,以上述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以及「社會補貼」的合用,算是「雞尾酒療法」。不過,有些國家的政府領導人焦急地想要「復工」,有可能像「暗室抓黑貓」,忘記了應該先抓的是「瘟疫病毒」。
人類的通病,有一種「心理瘟疫」,就是「病急亂投醫」,徒然;最後,只好「請鬼開藥方」。原因何在?人類善忘歷史教訓,以致總會重演悲劇;相似的悲劇本一再重演;而悲劇是喜劇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