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藝生活筆記 -《清明流景「無花果」》
「清明」,是「春分」過後十五日的節氣;南風和北風的交會,讓這個節氣落在「暮春」而出現當日晝晴夜雨。確實,我親炙植物,其中的綠樹雜花,好愉悦的豐盛春景。
「清明節」的意義,於子孫在慎終追遠,傳承祖德;於植物看到枇杷樹上結出金黃色的果實,期望每年豐碩。回想去年「大寒」節氣初生的枇杷樹花蕊;我曾懷疑,枇杷花能否渡盡冬寒,結出善果?
實務上,園藝生活的實踐,無花果可以無性繁殖,「扦插法」或「高壓法」都可以緊殖新植株。立春時,我完成六株扦插無花果樹苗,清明時已新葉翠綠。
季節流景中,多色的花彩誘人注目;花是果的前身。其實,人們吃無花果,是在吃它的「隱緒花」。台灣人有“吃果子拜樹頭”的諺語,以提醒人們,「回報」是可貴的價值。吃無花果也有同樣的「義理」,無花果樹是有花的果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