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人生筆記 -《月有圓缺》
「歐盟(EU) 」,稍早之前,是以「歐洲經濟共同體(EEC」)出現的;或更早的前身,是「歐洲煤鋼共同體(ECSC) 」,由六國組成的礦業同盟。
很難想像吧!小鳥變成大火雞;其中的轉折點在「柏林圍牆」倒下,「德國統一」的影響。先前,歐洲乃至世界的權力結構是冷戰對峙;歐洲各國缺乏安全感,歐洲人普遍地有些悲觀和宿命,就是歐洲是一個分裂,合不起來的大陸;更遑論「英倫三島」,在地理上、文化上或宗教上,是否屬於歐洲?戰爭,是歐洲的宿命。
「不列顛聯合王國」,之於歐陸,有地理上的「英倫海峽」阻隔;祖先來源有海盜、野蠻人,也有入侵者、征服者;本來就是歐陸的化外孤島群。然而,「英倫三島」却在歷史的文明進程中,發展出相對於基督教歐陸,獨特的高度文明。迄今,宗教仍標誌為「英國國教」,而歐陸已普遍地世俗化立憲發展,確立政教分離的多元化的法治、民主和社會國家的原則。
「英倫三島」的法律制度是建立在「普通法」的判例基礎上;還移植影響到美國的法律制度。歐陸的法律制度,深植於「羅馬法」的精神,發展出以德國和法國為主的「成文大陸法系」,其中,又以德國的法律文明最見精微。
因此,在「蘇格蘭」人民以公投决定留在「大英聯合王國」的時刻;世人回首,歐陸近四分之一世紀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的整合進程;其實,現實的天下大勢,是易分難合的;整合,只是浪漫的理想。歐洲統合,依然是艱難的。
「甲午年」前的歐盟「國債危機」,乃至於「烏克蘭」分裂危機,讓歐盟的反應,是出現內部分歧後的妥協權宜,難以持久。歐盟的下一次危機出現時,有可能會讓有些成員國選擇退出。
「蘇格蘭」與法治文明起源甚早的英國結盟三百餘年後,依然有近半的人民有心求去作自己。顯然地,民族與文化情感都不是關鍵,而是土地認同的主人意識,或者「本土化」價值,才是主因。民權自治的精神,在於親近生活經驗的場域裡作自己;至於在遙遠的政治中心,權力菁英占著舞台,越俎代庖,當然有些隔空把脈了。
「布魯塞爾」和「倫敦」的處境,其實,是同病相憐的。統一的「不列顛聯合王國」和統合的歐盟,都有些像情侶的結婚,是為後來的離婚創造條件。如同,人站著,此須避免可能跌倒。天下之事,聚合或分手,如月有圓缺,非死生大事,平常心視之。好聚好散,對任何的抉擇,都給予真誠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