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人故事筆記 -《河運》


大約在百年前,台灣北部的淡水河,仍然有貿易河運的功能。當今的《大稻埕》、《艋舺》到《新莊》,是那時候,淡水河的幾個熱鬧的貿易船運港。可惜!淡水河淤塞了;河面商船帆影熙來攘往的繁榮盛景,已成只堪回味的往昔榮景了。

有商機的河運,必然有依河運而生的船民和家庭,吃住都在河運的船上。在鐡路開通前,河運是內陸的貿易動脈,天然大河或人工運河,只要可以河運,都有這番人文景觀。

依水而生的河運和海運,是大自然給予人類,除了土地之外的珍貴資源。對於自然和生態的保育,不是僅有物種的生存保育,還有文明與文化意義的延續。在德國商旅的機會,我藉著旅行,找尋探索一些在我自己的國家已消失的人文景觀。

德國的《國鐵系統》聯結歐陸各國,堪稱便捷有效率。但是,對生態永續的哲學思考,土地可以讓出空間給天然河流或人工運河;也可以保育生態和創造《寧緩不疾》的人文景觀,而不是讓地產商團去發展成商業區或住宅區。

看著運河上緩而有序的河運貨船,載著原料而來,又載著汽車成品而去;一幅緩慢又有活力的經濟現象在眼前出現。我輕鬆地坐在河岸數著船跡,或許,當下我與河船的共在,也是《慢活》的人文景觀吧!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哲學人生筆記 - 《「職人精神」》

世界小事筆記 -《「總統吵架」》

法哲學筆記 -《「戒嚴」》

法哲學筆記 -《「囚徒困境」》

旅人故事筆記 -《美樹》

園藝生活筆記 - 《「寒氣春意」》

園藝生活筆記 -《「風災倖存的柑果」》

哲學人生筆記 -《「自信的回憶」》

世界小事筆記 - 《「境外敵對勢力」》

Home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