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人生筆記 -《「存在」的神學》



面對一種現象,「我思,故我在!」,「存在先於本質」;這兩句「存在主義」的名言,究竟在表達什麼意思?

簡單地說,就是「我」與「存在」的「時間」意義。「我」,是主觀的感知問題;出生之前,「我」在那裡?死亡之後,還有沒有「我」;在生死之間,有一段「我活著,我感知,我存在」的時間。

關鍵在於:「我」,知不知道「我」;昏睡的時候,雖然客觀上是「我活著,我存在」;但是,「我」自己除非在作夢,否則,在被喚醒之前,是不知道「我」自己的。因此,嚴格地說,在清醒的時間裡,「我」思,那個「我」才是有意義的「我」;也就是「存在」的「我」。

在知道有那個「存在的我」之後,「我」才能更進一步地去理解:「我是誰?」;再展開本質上的分析:"「我」想做什麼?"、「我」能做什麼?"、「我」應做什麼?";人的「存在」的本質,就是在意願、能力和道德的限制中形成的。沒有「我存在」,何來各種可能的「我」?

在確認人的「存在」之後,必然有對「本質」的困惑;神學上的論述,認為人的「存在」是「神」的旨意,帶著使命而來的;所以,人的「存在」是美好的,不可作惡,違背神的戒律;人生的作為,是為了回報和榮耀神的恩典。

佛教,另有不同的「說法」,認為人生的本質是「苦」,一切的現象都是因緣而合的,也是無常的和虛幻的。所以,人的本質是一場空;存在的時候爭奪名利;死亡的時候,一無所有,夢幻泡影。

"「我」,不能說「我」的存在";這句話,似曾相識,"「我」不是「我」的「我」";原來,「我」是可以自我否定的;從本質上「自我否定」,「我」不再有任何的意義了。那麼,「言說者」在說話的時候,是自證思想矛盾的;說話的人,是「我」嗎?

這種情境,正是長期精神錯亂後出現的「虛無」;想經由話語消滅自己,恨不得自己「不曾存在」、「不存在」、「不再存在」,以崇高「我」之外的「他者」;有「他」而無「我」;典型的奴性。

中世紀的歐洲,在黑暗的神權時代,神學發展到極至,有一種虛無的人生觀出現,就是: "最好的生命是不曾出生";想徹底的虛無而難以如願「反出生」。

面對各類「神學士」的尊崇「神意」、「他者」而極端否定人的「存在」意義;或者「自戀」至極而神格自「我」,有「我」無人;哲學的攻破之道在於:"你的「神」存在嗎?";若你無從證明「神」的存在,你就不能說你的神學的「存在」!;更不可能有「你」的意義"。

當然,「我」會被標誌為「無神論」的「異端」;如果時間回到「中世紀」的歐洲;我會被押到宗教法庭受審,然後…和「巫婆」一起,在「大主教堂」前的廣場上,…被消滅。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哲學人生筆記 - 《「職人精神」》

世界小事筆記 -《「總統吵架」》

法哲學筆記 -《「戒嚴」》

法哲學筆記 -《「囚徒困境」》

旅人故事筆記 -《美樹》

園藝生活筆記 - 《「寒氣春意」》

園藝生活筆記 -《「風災倖存的柑果」》

哲學人生筆記 -《「自信的回憶」》

世界小事筆記 - 《「境外敵對勢力」》

Home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