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人故事筆記 -《商旅的「通行證」》



「宗教」的本質,是信仰以教義表述的絕對價值;「社會」的本質,是包容與欣賞多元異己,呈現豐富的價值。歐洲,傅統上,以「基督教」的教區自居,捍衛呈現教義價值的「基督教文化」;德國「猶太裔」出身的浪漫主義詩人「海涅」﹙Christian Johann Heinrich Heine﹚,認為,信仰「基督教」是進入歐洲文化聖殿的「入場券」。

歐洲歷史上的「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思想上的「啟蒙運動」後,歐洲成為人類現代文明的典範,影響世界上其他地區和文化。然而,歐洲也一直存在對自身文明的不安;恐懼來自東方的「異教文化」。前中世紀的「伊斯蘭」擴張,中世紀的「蒙古人」西征,歐亞大陸草原上「韃靼人」鐵騎攻掠,驅迫而引起歐陸民族的大遷徙。

到了「鄂圖曼土耳其帝國」,長期統治東南歐的「巴爾幹半島」,包括歐洲文明起源地之一的「希臘」,並且直逼威脅到另一個文明起源地「義大利半島」。更何況,來自北非的「摩爾人」,曾經長期佔領和統治歐洲的「伊比利半島」,在「拉丁」文化地區留下「伊斯蘭」文明的遺址。

「懼外」,而「排外」和「仇外」,一直是自認高級文明人群的心理疾病;在心裡上自認「異教文化」是神秘的,因不理解,也拒絕理解而排斥,以致歧視和仇視;視外來移民和難民是不可接觸的,也不可接受的。

然而,歐洲人在到各洲探險和殖民的時代,去到自以為是落後的「野蠻地區」,「當地人」普遍沒有戒心,而僅是好奇,卻友善熱情地接待歐洲來的「客人」。

在歐洲許多文明和繁華的大城;我經常在街道漫步時,錯身而過,披著黑色面紗(Niqab或Burka、Burqa)的「伊斯蘭」出身的少女或婦女,往返學校和住家;有些歐洲國家的政府和宗教神職,對此有不同的困惑。

政府,包括學校教職,代表世俗的意見,傾向坦然相見,禁止「伊斯蘭」出身的少女披著「面紗」上學。宗教界的見解分歧,有一部份,堅持宗教傳統的家屬,認為披載「面紗」是宗教認同上不可分割的一部份,不宜被政府干涉,而是宗教自由和認同自由,受到「立憲共和」的最大保障。

另有部份的見解,擔心強調宗教身份和屬性,不同於其他人,有礙自己融入當地社會的生存和發展;甚至引來,被誤解為恐怖攻擊的「聖戰士」,反而容易先受到攻擊和排斥。

「入境隨俗,尊重異己」,是一項旅行客的守則,卻有「知易行難」的困惑;主要是受到個人的認同成見,甚至是偏見的干擾。歷史上,「古羅馬帝國」的疆域遼闊,民族與文化多元;不過,帝國內各地的旅行客奉行諺語的智慧:"到了「羅馬」,言行就要像「羅馬人」!",這是商旅的「通行證」。

相關聯結:

「德國中小學披載面紗的「伊斯蘭」少女」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哲學人生筆記 - 《「職人精神」》

世界小事筆記 -《「總統吵架」》

法哲學筆記 -《「戒嚴」》

法哲學筆記 -《「囚徒困境」》

旅人故事筆記 -《美樹》

園藝生活筆記 - 《「寒氣春意」》

園藝生活筆記 -《「風災倖存的柑果」》

哲學人生筆記 -《「自信的回憶」》

世界小事筆記 - 《「境外敵對勢力」》

Home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