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小事筆記 -《生多少?》
中國的較接近真實的人口數是多少?,恐怕,與印度相似,都是眾説紛紜。
在德國求學時,一位曾參與中國人口調查研究的《人口經濟》學者,曾對我説:"中國的人口數有多少人?,應該比官方公佈的人口數多一億人"。
那一年,人口數大約12億;現在,人口數是13.76億人;若《老中》友人所言不差,現在大約15億人了?
估算真實的人口數字,意義不大;人口數的經濟意義,在於可投入的技術生產力,可以轉換成實質的經濟成長率和提高人均的國民所得;以及實現公平的所得和福利分配。
中國政府,宣佈放棄實行36年的《一胎政策》,應該是人口結構已不利於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就是技術生產力的成長無法支應經濟發展的各方面的投入成本。
近年,中國的人口數的邊際收益小於人口數的邊際成本。換言之,人口數結構的《總收益曲線》已形成轉折下行的趨勢。
證之近年,中國的勞動成本大幅地上升,低生產成本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返了。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地位,面臨印度和《東協國家》的競爭。
中國的經濟發展,存在結構上的不協調;雖然《改革開放》戰略,強調從《計劃經濟》轉軌到《市場經濟》;但是作為生產要素的勞動力來源的人口發展,依然受制於《計劃經濟》框架的《計劃生育》的《一胎政策》。
正常的《市場經濟》必須以自由為基礎,配以法治,以規範市場秩序;而不是以《黨國》的管制意志作指導。在一個專制的《黨國》,人口數量不是自然發展的結果,而是《人治》的產物。
中國,以前的《人多好辦事》的人口數,用在長期的經濟發展,反而成了不確定的變數。人多或人少,都不好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