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故事筆記-《水澤秋景》
自然的同義詞是天性,也就是未經人為的扭曲和誤導的原生狀態。這是愈來愈難強求的境界了。現實的情况,是生態平衡被破壞得"太超過";美好的印象難以再現。
幼年時期,夜裡常見的「火金姑」,也就是「螢火蟲」,必須由人工復育來重拾許多中老年人的童年印象。為了經濟發展,為了生活更便捷,人類失去了更多的自然生態,也滅絕了許多物種,更失去了美好的記憶。
「紅蜻蜒」,一直是我的童年記憶;源自母親教我唱的日本童謠「紅蜻蜒」,並且教我認識了「紅蜻蜓」與水澤生態和季節變化的關係。可惜!隨著成長和居住的遷徙,水澤、稻香、蟬鳴和蜻蜓,愈來愈難在生活中再現;物質生活的條件愈改善,離生態的自然之美也愈來愈遠。
出生在台北市,我的小學時代,讀到四年級,是沿著「瑠公圳」,往來住家和「新生南路」上的「龍安國民小學」的。當時,水流量豐沛而清澈,每逢雨後,天際出現彩虹; 「瑠公圳」的水位上漲,岸旁青草翠綠,「蒲公英」、「榨漿草」在陽光下綻開。
甚至,還有都市老漁民,沿著圳岸,以老式手法捕捉「土殺」和「鱔魚」。至今,常浮現在我的記憶中的印象,就是當時「紅蜻蜓」滿天飛。台北市想借鏡韓國「首爾」的「清溪川」復育成功的經驗,也想回復「瑠公圳」的地面景觀;我樂觀其成;只是,起步稍晚。
南國大都「打狗」,也就是高雄的「愛河」和多處生態城市景觀的復育和用心,較有進展, 也喚起南國在地人的城市光榮感。對南北二都的比較, 未來的方向,在於發展生態友善的城市,不求擴大都市的承載規模,也不求奢華,而是順著在地的特色,自然為先,形成市民與自然和諧的城市空間。
在德國求學和商旅時;我特別關注城市的生態特色;歐陸的德國、奥地利和瑞士的精美特色,都在小城和大學城;市民的住家景色,普遍地接近自然生態,或者在住家種植花草樹木,成為家園。
住家旁的清水渠(Bach)常見「鱒魚」,也有肥美碩大的「鯉魚」悠游其中;深秋季節的金黃色「銀杏」樹葉和「歐洲栗子」樹葉,飄落水渠,呈現静美的歐陸風情。
美好的居住印象鼓勵我,也在自家營造生態友善的家園,吸引多種昆蟲、蝶鳥也來造訪。《紅蜻蜒》偶而會出現,我如見故舊,留下了各式平衡的美姿。
凡事,有"平衡"的觀念,行事作風,就不會《太超過》;這是《紅蜻蜓》給我的啟示。
相關文章:
人生故事筆記 -《紅蜻蜓與桑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