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人生筆記 -《「誤人子弟」的學問》
中國的「儒家文化」,對於國家的治理和控制的基礎,在於建構菁英治理,「尊君牧民」的統治。於是,「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學而優則仕」的儒教思想成為「菁英統治」的傳統。至今的民主時代,無論那一類政府,仍然迷信找生活常識不足的高學歷者或大學的學者出來任官。
「敬天地、懼鬼神」的「儒教神學」在世俗的民主政治實踐中,出現治理階級「菁英統治」的傲慢專斷,必然對立於世俗的民意。在菁英階級的眼中,以「民粹」看待「民意」而動輒有「刁民理盲」,「不可理喻」;「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以致「不如歸去」,再回學校去「誤人子弟」的退路安排。官學兩地,互為棲腳,必然政治與學術都向下沉淪。
在德國、奧地利、瑞士,甚至法國,很難見到有學者從政,或從政後,敢於回到大學「誤人子弟」;理論與實務各有隔閡。
德國社會學家「韋伯」的著名演說:「學術與政治作為志業」;精神上在期許,專心對學術與政治理想的奉獻與投入,而不是學術與政治作為不同職業的替換軌道。
固然,在前述的中、西歐國家,學者的社會身分地位很高,源於走上學術是既定而孤獨的方向,社會對專業領域的知識人予以尊崇;而知識人在專業領域中,提供政治、社會、經濟、文化和戰略發展,或對各類的專題提供諮詢和建議,不是自己跨業涉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