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人生筆記 -《勞心與勞力》
社會發展的進程中,為統治的治理和控制有「服從」的要求;「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歧視勞力者論,在德國的社會文化語境中有了轉換。在「俾斯麥」的「德意志第一帝國」時代,帝國的內部治理方向,是建構「公務員國家」和「軍國」;以「服從」為神聖,忠誠是美德;以強軍善戰為帝國光榮。
帝國所在疆域,無論勞心或勞力,都是帝國強大所需的工具;不以職業身分強調分別,而是以「場所」作為身分的分野;全都被納入行政治理。德文字的"Verwaltung",指的是「行政」也是「治理」,更是在精神上的階級服從和馴化。形式上,帝國行政發展出官方語文和定式規範,再從早期的「人治國」朝向「法治國」;此過程的進化,含有「第三帝國」時期「造神運動」幻滅的慘痛歷史。
德文語境中,「服從」一詞帶有階級壓迫和對人性的壓抑;普遍地以「秩序」一詞替代。「秩序」是對客觀的「場所」現象的描述,主觀的條件,是自我要求,尊重「紀律」,帶有信守宗教信仰的戒律和懺悔告解,以成就集體的「秩序」(Ordnung)。在此,社會經濟最普遍的活動,是德文字中的「勞動」或「工作」的觀念,以"Arbeit"表述,衍生出「勞動壓迫」、「勞動服從」、「勞動正義」…許多相關的「衍生詞」。
但是,在現代的民主實踐中,已不太強調過時的「階級」;那是個人或群體主觀上的感受。對客觀現象的陳述,德文語境中,以「場所」作為「定語」,而有「工作紀律」(Arbeitsordnung)、「工作正義」(Arbeitsgerichtigkeit)的許多「衍生定語詞」(Ableitungsbestimmungswörter)。
場所是客觀存在的哲學場域,也是決定個人命運的時空條件;無論個人的條件如何,沒有公平正義的場域,勞心與勞力都是「白勞」。為下一代改善工作場域,更自由和公平是我輩這一代人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