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人生筆記 -《回憶的哲學》

 
 
 
回憶,有正反面的能量作用;人生走過的歷史,有時代與環境條件的限制;有些事情,不回憶還好,若不得不回憶,則新仇舊恨都跑來報到。有些人與事,已成為歷史,憶苦思甜是自我安慰和期許;好像,幸好曾經苦過而活下來了;所以現在或未來是美好的。

許多老前輩,總是話當年,如何又如何苦,……;現在,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人在福中不知福。當然,後生晚輩的反應,可想而知:“又來了!”。這句話,若加上一個字“狼”,就成了“狼,又來了!”。

所有的歷史故事,都只是個人對歷史的認知,其中的實況、氣氛、味道和情感……等場景,別人都是聽眾和個人歷史故事的讀者。

很幸運地,我在學生時代迄今,就有筆記個人遭遇故事的偏好,就是筆記自己的思想摘要和總結的理解,而不是有聞必錄地記下他人的所述。

在德國求學時,這項偏好有助於在哲學領域,進行個人思想探險。也就是,哲學始於提問:“問自己”,有惑“問書”;仍有惑“問師”;業師是不會給“答案”的;也許業師也“無解”。

但是,業師會“反問”和“質疑”我的“方向”和“程序”,以及“建構材科”的完整或耐用與否。就像建築房屋的設計,被專家逐項檢驗結構設計和工法,以及材料和被要求補強,最後才是自己的建築設計成果。

於是,哲學的“攻錯”和“對話”,就此展開,“溝通”知“理解”就如同水到渠成。在“問學”和“學問”的探險過程中,必然充滿“困”與“惑”;然而,這正是德國哲人「海德格爾」,所期許學生的“在思想中學習思想”,也是“自由的精神,獨立的思想”的實踐;而不是等待被餵養“答案”的“學生”。

西方的學術教育很重視“獨到”和“原創”;過去,我與德國同學的相互問學,經常是在密集地查考文獻和專書後,寫出自己的“總合理解”,稱為“Zusammenfassung”;以及提交研討課上口頭報告的“Beiträge”。學問道上是辛苦的而必須確實,經得起業師和同儕的攻錯和自圓其說。

在人生初老時,對往事的回憶,已經不必憶苦思甜了,而是欣悦於自己年少起的“筆記”偏好,有助於自己,對世界的感情保持温馨,而且是幸福的。

就如同四年前的本日,我又見《秋天的栗子樹》而唤起許多年前在德國的大學城「海德堡」,與一對德國母女在滿地金黃色的栗子樹的落葉中撿拾栗子的相遇和對話,而留下我自己的温馨記憶,成為此後在季節川流中的美好風景。

相關文章:
人生故事筆記 -《秋天的栗子樹》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哲學人生筆記 - 《「職人精神」》

世界小事筆記 -《「總統吵架」》

法哲學筆記 -《「戒嚴」》

法哲學筆記 -《「囚徒困境」》

旅人故事筆記 -《美樹》

園藝生活筆記 - 《「寒氣春意」》

園藝生活筆記 -《「風災倖存的柑果」》

哲學人生筆記 -《「自信的回憶」》

世界小事筆記 - 《「境外敵對勢力」》

Home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