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人生筆記 - 《三言兩語》
不過,曾幾何時,在台灣的社會交往用語中,不時聽到,達官顯貴、名媛淑女、道上兄弟,脫口而出這些英語「三字經」。本土人民用語滲入英語「三字經」,在年齡上,是向下紮根,向上發展的!「老阿嬤」的英語「三字經」是學自「曾孫」在「美語班」學習口語對話後的殘餘。
自從在十九世紀,「英帝國」崛起,成為「日不落國」後;英語,取代法語,成為世界上最通行的語言。在二十世紀迄今,美國接續成為世界上的強國,英語或美語的「滲透力」是全方位的;民族語文的淨化已不可能。此一趨勢也顯示,世界上的少數民族的語言,或弱勢語言的母語,有不斷流失的危機。
語言是承載思想的工具;也是囚禁思想的牢籠。語言,除了國力強勢的凌駕取代之外;更多地,是源自「言說者」自己的縮寫和再簡化或「符咒化」,而成了「咒語」,模糊了完整明確的思想原意;欲速則不達。
這種情形,最常發生在國家政權發動強制動員口號的政治需求,將複雜理念的名詞概念,縮寫再簡化,最後出現的,僅剩「宗教咒語」:” My God "、"阿彌陀佛";或"九二共識"、"九三上街"、"轉型正義"、"雄三飛彈",模糊空洞的「夢」。
作夢,得靠自我的想像能力和組織能力;「速食化時代」的語言簡化和弱化趨勢,將使自己只剩「抓夢」的「性衝動」,去抓別人餵養的夢;這必然使自己的創造力被消滅。
相關文章:
哲學人生筆記-《末代王朝「窮人英文」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