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人生筆記 -《查無‘’此‘’人》
‘’不知不覺‘’是‘’不真實‘’的"有感覺"。矛盾嗎?不!一點也不矛盾!‘’心不在焉‘’,就會“不知不覺”;只是有"別的感覺"。
“焉”字,就是“此”的意思;而“此”字,正好音同“恥”字。所謂“不知恥”,或“無恥”,也就是不在乎“此‘’事。“無恥”等同“無此”;也就是他人在乎的感覺,有人偏不在乎。問題是:誰來定義‘’恥”?
如此‘’說文解字‘’,似乎“無恥”也不是啥大了的“鳥事”?就是‘’没有此鳥事‘’!「蘇東坡」的這句詩:“泥上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正是以詩人的直觀,說明客觀的現象:“鴻”,‘’那隻鳥‘’飛走了;誰還知道,曾經有過“啥鳥事”?“鴻,是啥麼東西;或在乎東或西”?
只有看過“鴻”的人,才知道“鴻”是“啥鳥”?後人,我,讀‘’此‘’詩句,曾經誤解“東西”,當時,可能是“心不在焉”。“東西”是指‘’方向‘’,却被我誤解成“物件”;正好說明:“詩的時空語境是錯亂的和破碎的,無序的"。怪不得,古希臘哲人「柏拉圖」認為,詩人是破壞秩序的敵人,應該被逐出「柏拉圖」的理想世界。
世道大小事,“有這麼嚴重嗎?”。世道諸事,“無此事”,就是“無恥事”;也就是“没事”。這麼說來:“大事化小,小事化無”;說到“此”事,會氣死不賠;却是可以“無此事”,“不認賬”;有夠“無恥”吧!
世道情緣,多有移情別戀;有人開心,有人傷心;正是"此"和"恥"的意境。不認"此"賬的一方躲起來,意圖"雲淡風清無此人";然而強要"此"賬的另一方,卻是"秋意正濃傷心人"。
如此地拐彎解惑,正是“道可道,非常道;此道不通,就查無此人;也就是找不到無恥人”。最後,‘’無恥人‘’,等於‘’無此人‘’,駡不到該駡的人,等於"風過無影聲已去"。
世道上,‘’查無恥人‘’,等於“查無此人”?等於‘’眾人有恥‘’嗎?若是如‘’此‘’,也就是「孔子」所說的:“有恥且格”;這個社會應該是有‘’禮義廉恥‘’的社會。真是有文明!終於被證明是虛驚一場!
這個世界,最後還是需要有‘哲學家‘’我",來詮釋‘’現象‘’的“意義”;自我的感覺上,還是有點"無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