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故事筆記 -《城內與城外》


至今,台灣民間的老一輩人的慣用語,仍然使用城內或城外的用語,還有城中。城市的形成是來自以廓圍城,有階級觀念,城內人比較高貴重要,命比較值錢。在古代,代表統治階級的官吏和官眷住在城內,受到城牆的保護。

記得小時候,在我的潛意識和用語中,不認為我家是在城內;小時候,聽到父母說要帶我們去城內,就很期待和與奮。難道我家在城外?不,以現在的區位角度去理解,我家在今天的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附近的金華街和新生南路交會的附近,那裡也是我出生的地方。我父親在終戰後,從高雄北上展業,就落居在此地。

當年,附近的"瑠公圳"有清水綠岸。後來,我家又搬到永康街的"永康公園"附近,在大學畢業前,我家都在"大安區"。現在,此地已是台北市熱鬧的精華觀光區。台大,師大,政大公企中心和淡江大學的城區部,都在我家的方圓徒步可及的近區。

然而,當年的城內,指的是當今的城中區,也是外來黨國政權的權力中心所在,我的童年鄰里玩伴,不乏知名的黨國權貴二代。那時候,在互動中大致理解,此地終非彼等久留之地。如今,彼等已是米國人,近年常在台灣出現,大多是回來珍惜健保資源,不用可惜,檢查和修理米國身體。不然,就是回來唱衰台灣,指正台灣,還不忘莫名奇妙地學鸚鵡唸"九二共識"符咒,開口閉口就是"內地"。

回想起來,當年黨國權貴一代的老子反共是騙台灣人的;狡兔三窟,脚底抹油,權貴二代的兒女現在反動親共是真的,歷史有夠嘲諷和啟示。

近日,我受友人之託,代筆準備一份台灣們城內與城外發展的相關論文和在論壇發表的簡報PowerPoint。城內與城外的慣用語,竟然喚起我的歷史情懷,景物已變遷,我還是台北人嗎?應該是吧!生於此,長於此,行走天涯却是人生的選擇。家,總是在台灣。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哲學人生筆記 - 《「職人精神」》

世界小事筆記 -《「總統吵架」》

法哲學筆記 -《「戒嚴」》

法哲學筆記 -《「囚徒困境」》

旅人故事筆記 -《美樹》

園藝生活筆記 - 《「寒氣春意」》

園藝生活筆記 -《「風災倖存的柑果」》

哲學人生筆記 -《「自信的回憶」》

世界小事筆記 - 《「境外敵對勢力」》

Home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