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人生筆記 -《話語樹》
" Nachdem Bundespräsident Joachim Gauck im Deutschlandfunk mehr deutsches militärisches Engagement gefordert hat, erntet er nun scharfe Kritik. Vor allem der Zeitpunkt der Äußerungen verwundert. Die Linke verortet das Staatsoberhaupt zwischen "Feldherr und Weltpolizist". – Deutschlandfunk, AKTUELL / Beitrag vom 15. 06. 2014
以上的原文,是我本日收到的德文網路時事專文的標題摘要。我翻成漢文和論述如下:
"聯邦總統約漢希姆‧高克,在德國電台呼籲德國,增加對世局的軍事介入後,他現在收到了嚴厲的批評。特別是,表達的時間點,讓人驚訝。左翼政團,給這位國家元首的角色定位是,介於戰地司令官和世界警察之間。" -德國電台,時事/專文,2014年6月15日
德國電台,在摘要中用第三人稱動詞" erntet",就是栽種收成的意思。這讓我想到,話語是人在世間收成善惡果實,而播下的種籽;頗有啟示作用。
現任德國聯邦總統,約漢希姆‧高克,是出身東德時期的民權運動異議者,「基督新教」牧師和有社會民主思想的政治人物;在德國的形象和地位,是近乎「人格者」;所憂心和議論的國事和世事,常帶有偉大包容的人道精神和宗教關懷。在東德時期,異議立場,使他遭受國家政權的壓迫。
德國統一後,他受德國聯邦政府的指派,管理東德「國家安全檔案」的公開作業,以昭信社會大衆;撫慰被集權國家迫害和親友出賣而心碎的靈魂。可見,他的「彌賽亞」形象和高貴的公信,是被德國各方所接受的。出任德國聯邦總統後的約漢希姆‧高克,有許多公開場合,主動地或被動地,必須發表符合總統高度的意見。
畢竟,大人物或偉人也是人,說話成癮;應該不是好事。言多必失,話語,又不似文字的表述;時態、時機和場域,難以明確地被界定。孔子曾說;"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正是此意。話多無益,却有可能「一言喪邦」;或者招致想不到的後果。約漢希姆‧高克,有關德國增加對世局的軍事介入的「高見」,就是失去了對總統職位和國家地位的敏感和警戒,才引起嘩然和招來批評。
以我對高克總統多年來「聽其言,觀其行」的心得;我始終認為,聯邦總統高克和聯邦總理梅克爾女士,都是來自德東地區;以歷史的機遇,和個人的人格與能力,成為統一後的德國的數一數二的重要人物,表現優異,讓德國超越歷史的陰影,成為國際上受敬重的文明國家;這是德國社會成熟的表現,不再有地域和黨派的偏見。這是極為可敬的人民公意的展現;對於被統一的德東地區的人民是誠心的接納和包容。
不過,「春秋責備賢者」,成熟的民主和法治國家,對於居高位者,就有相符的高標準的要求;尤其言語和權力的界線,不容逾越職位的責任倫理。否則,「越權」也是非財物的貪婪。高克總統,以北歐的鄰國挪威為榜樣,讚許挪威雖小,在世界上的地區衝突和危機事件中,經常扮演和平仲介的調解者角色。因此,德國也應該多貢獻力量。
出發點有善意,却「越權」開出了有争議的處方。德國曾經在歷史上,對地區和世局有過軍事介入的「侵略」暴行;「孫子」曰: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因此,高克總統的「高見」,實在是「低招」;恐怕歷史上的受害國在情感上難以接受和釋疑。
更何況,「內閣制」的民主和法治國家,重大的外交和國防政策,未經「內閣」和國會作成重大決議;總統的「高見」,只是個人的理想和善願而已。「話語樹」,又一實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