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人生筆記 -《面對歷史》


千古艱難何所在?面對自己的過去!正是。

歷史如鏡,照見自己走過的一切。多年前,我開始寫自己的人生故事筆記,是源於小人物寫史的意義。

人生,可以有許多的想像;但是走過的,就是足跡了;我一直堅持作自己,過哲學的人生;為自己的存在找尋意義;樂在工作,讀書和書寫,為興趣而生活;「我思,故我在!」,是自我的現狀。

面對歷史,尤其是涉及自己的過去,態度是關鍵;尤其是讓正確的態度,成為生活中的習慣,才會過得輕鬆自在。初夏的六月,世界上有兩個相近的歷史追思日子,相關當事國家的態度,表現截然不同,也照見民族的存在意義和文明亮度。

「六月四日」,中國政府極盡可能地防範這一天的出現;恨不得六月沒有這一天。當然是因為自己曾在歷史上的當日,有過不堪的足跡;於是遮掩歷史的態度,成了中國政府的習慣。問題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不以主觀意志而改變。當然,六月四日從此成了中國的「國殤日」;從此,也過得不輕鬆了。

隔了一天的「六月六日」,是1944年,「盟軍」在法國的「諾曼第」海灘登陸的重大日子,揭示「盟國」和「納粹德國」攻守易勢的轉折,二次大戰走到末期。

當年戰敗的德國,除了承擔發動侵略戰爭的罪責外,還有「反人類」的「大屠殺」罪。「六月六日」,當年交戰國家的代表,包括「德國總理」齊聚「諾曼第」海灘,共同追思陣亡犧牲的軍民先人。

「盟國」邀請「德國」參加追思的重大意義,在無分勝敗,而是共同追悔不該發生的愚昧;戰爭竟然是人類共同的慘痛歷史。

我長期閱聽德國的新聞報導,在六月六日這一天,德國人民普遍地坦然接受自己國家有歷史的戰爭責任,而支持國家和政府善盡回饋世界的義務和分享和平發展的責任。

多年來,我發現,德國的國策和公共政策,有理性中道和自信的特質;可說是「浴火重生」的典範。現代德國,也已經成為多元開放的進步國家了。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哲學人生筆記 - 《「職人精神」》

世界小事筆記 -《「總統吵架」》

法哲學筆記 -《「戒嚴」》

法哲學筆記 -《「囚徒困境」》

旅人故事筆記 -《美樹》

園藝生活筆記 - 《「寒氣春意」》

園藝生活筆記 -《「風災倖存的柑果」》

哲學人生筆記 -《「自信的回憶」》

世界小事筆記 - 《「境外敵對勢力」》

Home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