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人生筆記 -《磨境人》

天氣與讀書也有互斥的時候;古人鑿壁引光而讀書,傳為窮書生苦讀上進的美談。

問題是,鑿壁以“盗人之光”,以現代的法律罪名,是“盗電“”。不過,傳統的觀念,“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盗光之舉,就算是雅賊,或被美言為“借光”,也不宜鼓勵:“為目的而不擇手段”;讀書,寧可取自天光;夜裡苦讀,太傷眼!。

何況,既然能引光,就有可能“偷窺”或“監聽”,若在現代,是侵犯隱私權的非法和不道德的行為。同樣的,現代的法權自律約束,包括鄰家果樹越牆而來結果;或遊走的母雞自行前來而下蛋,都不宜自摘或自攘而食。法的意識,在於自律而尊權,也就是所有權,隱私權和智財權。

現代的都市高廈林立,公共電力普及,引光讀書的苦行已不復存在,反而是“遮光抹黑”,侵犯或傷害鄰居的天然照光。當然,公寓的生活,還有諸多不雅和非禮的公害,廚房油煙,吵架噪音或男女春宵,玉音放送…,諸多春光外洩或聲氣相通的“分享”;現代人的知的權利,普遍地,自相矛盾。

知的權利,有積極的意義,就是讀書求知的環境;消極的意義,就是免於被強迫於知的權利。讀書,除了人造環境的影響外,天氣更是影響讀書的重要的條件。

一般的見解,指的是“讀書天”;天氣太好,氣侯怡人,應該出去遊玩,不宜窩在書房裡讀書傷眼又用腦。天氣不好,太冷或太熱,心情受壓抑,讀不下書,不宜勉強,不應該是讀書天。

在德國的求學歲月,我曾經遇到,教室裡只有台上的教授和包括我在內三名出自善意而留下來聽課的學生;教授引為知音,感激不盡。真實的情況是,春光明媚的五月天,講堂的落地窗外,綠草如蔭;登記修課的學生,都寧願或躺或趴在綠草大地上。

那時候,許多男女學生裸裎現身,從落地窗內看出去,陽光下的綠草大地上的男女天體散佈,很像“鉄板燒”上的煎魚,正反面都要翻身兼顧。當時,我腦海裡浮現的場景是,“真是開放自由!我放不開自己,所以只能留在室內聽課,也珍惜萬里西行而來求知的權利。

這般場景,也絕不可能出現在國內的大學裡;教官會找校警來取締妨害風化和傷風敗俗。當然,國內大學生的體態,屬於先天弱雞型的規格,應該也欠缺裸裎的天然資本和勇氣。

天體美學啟蒙的哲學基礎,在於認知自然和自信。人生有過輕狂的歲月,有讀書的心情和條件是可貴的;若能配上豐富多彩的生活經驗,相輔相成,才能讓自己更樂在求知,形成良性的循環。

立夏節氣過後,氣温已偏高;幸好,午後常有雷雨可降温。書房外,有綠林樹景,蝶影蜂嗚,配上飛來飛去的鳥客;安居在自己構築的書香和花果香氣的王國內,每日實踐讀書的意志,心情不受世道紛擾的牽引;我自比為書房內外的磨境人。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哲學人生筆記 - 《「職人精神」》

世界小事筆記 -《「總統吵架」》

法哲學筆記 -《「戒嚴」》

法哲學筆記 -《「囚徒困境」》

旅人故事筆記 -《美樹》

園藝生活筆記 - 《「寒氣春意」》

園藝生活筆記 -《「風災倖存的柑果」》

哲學人生筆記 -《「自信的回憶」》

世界小事筆記 - 《「境外敵對勢力」》

Home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