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人生筆記 -《「閉關」源流考》
曾經,中國為了實踐「帝國主義」,併吞台灣的領土野心,又窘於缺乏國際法的依據;又力有未逮;為了自己的面子,於是推出"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和平併吞」符咒。然而,如預期地,中國宣佈對台彎「閉關」;卻像心理受傷的兒童:"人家..,不跟你玩了!"。
「併吞」,本來就是口腔行為;好面子的「口腔民族」,心態上,習慣以口出霸凌,換空氣進來,撐脹自己,充大面子,永遠自我感覺良好,贏得精神勝利。「打腫臉充胖子」,這句俗語,非常寫實地描述,「口腔民族」嗜吃的精神病理,在於「嫌瘦愛胖」。
瘦,是貧饑、不足、單薄,必然源自貧窮;因此,「嫌瘦愛胖」衍生出「嫌貧愛富」的差別心結,以胖為富為貴,隱喻「吃多而膩」的飽脹感。以「精神醫學」的理解;中國源自近代歷史上的長期貧弱而積存「羨憎交織」(Resentment)情結的「急脹不適症」。「閉關」,是無所助益於重返台灣的「人民市場」。
當然,「閉關」在中國不是新鮮事;從「孔仲尼」的時代,就在「漢民族」的國防上和價值上,建構大陸文明的「閉關」自滿心態,修建「長城」以防異族;在文化上,明夷狄之辨,以免披髮左衽;嚴守率土之濱,即普天之下的「王土心態」,以防化外蠻敵滅中國之心不死。對於陸封民族和國家,大海,不是實踐理想的場域,只是「孔仲尼們」於道不行,才想乘桴浮於海的無奈場域。
畢竟,自滿之心仍難免於自潰;「滿洲」異族入關,"入中國則中國之";這是漢民族的「陸封民族」的自信;表現於「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的慣用語。「清帝國」開國之初,曾有陸權擴土的野心。「十全老人」,「乾隆皇帝」卻樂在遊江南,也自限於皇祖舊規,自滿而漏。
大英帝國西來的使節「馬嘎爾尼」,代表英皇,敢於渡海萬里,卻受挫於「清帝國」的「飽脹感」,受到「乾隆皇帝」的拒絕通商。「清帝國」也錯失與西歐文明與制度交流的歷史機遇;朝野卻沉淪自溺於「大英鴉片」的貧弱和腐蝕的方向。
近代「新中國」在「文化大革命」形式上的結束之前,也是「閉關」互鬥。近期省思「文化大革命」爆發五十週年;一切的人禍源流,都可溯源精神病理:長期貧弱而生成「羨憎交織」的情結,衍生出「閉關」後排外的「頤指氣使」與內鬥的「關門打狗」。這種精神症候群會併發「打腫臉充胖子」的「好面子症」和「紅眼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