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人生筆記 -《特殊性》
以字害義,看到"性"字,就聯想到男女的《下半身》世界。"性"字的漢字作解是"依心而生",指涉事物現象的本質。以人的本質而言,概括為"人性"。
人之生成,來自基本的男女合作以"做人"。以"性"字統涉男女下半身的合作,是太狹義了。語言中的文字應用,反映的是人的思想領域和使用者個人的見識。
漢字中的"性",涉及男女合作做人,只是語文應用的衍生效果之一,在於生殖目的,以完成生命的繁衍。現代的"性學"研究領域,已經超越狹隘的"生殖",甚至有情趣和精神分析的功能。
漢字文化的"六書"中,有"會意"一項,以致常有望文生義,以字害義的從俗偏狹,淪為對道德領域的指涉和攻撃,顯示的是"道學謀殺"的虛假社會現象。
"性",就算指涉男女合作關係,那又如何?"性",人之欲,人都有,才是人的本質。德國哲人《叔本華》,直接揭開生命的偽裝;認為"生命之目的在於完成生殖的任務"。確實如此,看到鮭魚歷經艱難,回到原生的河流,完成生殖交配任務後死去;這就是生命的本性。
德文字的陰性名詞"Eigenschaft",其中的字義之一,就是指事物的特點,也就是強調事物的"特殊性"。這個德文字的字義不會讓人有男女下半身合作做人的聯想;譯成漢文語境後,就刺激許多偽善的"道學士",呼群保義打聖戰。
除了性教育不及格外,對自身所在偉大的"漢字文化",也只是選擇"性"的理解。以"三字經"送給社會上的各路"道學士":"人之初,性本善";拉丁文更有意思了,生命起於太初的原始,以"ab initio"表述"一切從頭開始",然後生成發展。
生命的存在,正是如此,這就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