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人生筆記 -《此路不通》
路是人走出來的?人與路的關係是辯證的;人是工具,路是目的;然而,路是給人行走的;人與路的關係,又反過來了。
人可以行走的路,是不止一條的;但是,為何有的人會走上歧路,目的何在?為何不走老路?難道此路不通?
詩人"Robert Frost"的那首詩,《未選擇的路》:"林中有兩條路,我選擇了人跡罕至的那條路,從此就一切都不同了"。Frost是幸運的嗎?他不會孤單後悔嗎?
選擇方向,需要有方向感的智慧和出發的勇氣;走下去,更需要意志。世道之路有兩條,成名之路和求利之路;或者誘惑之路和抗拒之路。
人的存在意義,不僅在《此在》的生存,更有發展的《彼在》。如何由《此在》到達《彼在》?從個人到國家都必然面對相同的困境;就是選擇。
呈現在《存在》之前的問題,若用《二分法》,就是善與惡,對與錯,大與小,多與少,强與弱,公與私,大我和小我,自我與他者,...何其多。但是總結而論,只有《命運》這一條自己的路;個人和人類,都有相同的困境。
人的困惑和現實的爭議都源於,不知選了其中一條路之後,是否真地從此一切都不同了?萬一,選了一條此路不通,那可怎麽辦?不過,可以確定地,再回頭,從此一切都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