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人生筆記 -《難民庇護》
每逢世界上有國家和地區發生戰亂,必然有逃生避難的大規模人潮湧現。國家和政權勢力是難民潮的主要成因。
「前現代」的「民族國家」理念,和「中世紀」迄今,存在的「宗教神權」國家,追求建立「單一民族」的國家,或「單一宗教」的國家;因此,「民族淨化」和「宗教純化」的狂熱激進運動,驅趕和屠殺非我族類的悲劇,是人類迷信單一國家的瘟疫。
美國的建立,不以民族為目的,而以高貴價值的信仰為號召,是人類「多元並存」的「自由國家」的典範。即使如此,美國建國以來,源於歷史上的「蓄奴制度」的心理殘餘,在內部依然有嚴重的種族歧視的現象。
「非洲裔美國人」有被歧視的壓迫感,也是客觀而普遍存在的事實。人類社會的族群優越感和歧視是並存的社會精神疾病;唯有透過人性同理心的啓蒙和法律、經濟、政冶的制度平權行動來改善。
世界上,有些國家是由移民政策和難民政策而生成多元民族的國家;這些國家,本來應該較具包容多元異端的特色;然而,社會經濟、宗教與文化上的主流民族,不免流於本國優先主義,而呈現排外的現象。
當然,確實也有後來的移民和難民,依然固守本民族的傳統價值,而有融入主流社會的困難,形成難以協調的現象,而產生社會的對立。人類的民族分佈現狀,是歷史上的民族遷移的結果;而且影響深遠;甚至迄今成為現實的國際政治問題。
「中東」的「以色列國家」和「巴勒斯坦人」的「反抗運動」,是民族、宗教和神話交織而成的現實困境。其中,「猶太民族的」世界分佈,是長遠歷史與民族命運的發展結果;「巴勒斯坦人」的苦難命運,是強權殖民遺留和不公不義的被犧牲者。
歐洲的德國,曾經是近代史上,發動侵略戰爭,和造成「猶太民族」苦難命運的元凶。正因為有過對歷史的罪與責的深切反省,而讓現代的德國社會,在消極面上,視「排外意識」為罪惡。在積極面上,重拾「古希臘」城邦的「人文精神」,提供「難民庇護權」。
難民,只要能抵達德國的領土;宣示,自認在自己的國家,受到不義國家和罪惡政府的迫害,即可向德國政府申請,請求給予政治庇護。德國政府將依據載明在「基本法」上的「難民庇護權法」,展開審核。
在核給「難民庇護權」之前,難民可以得到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基本保障,安心地等待審核的結果。這項被提高到聯邦「基本法」的高貴人性價值,也成為「歐盟」的共同信仰。
世道不靖,戰亂不止;當大量的難民,歷經艱難險阻,呼喊著德國之名;德國,成為境外「落難者」的希望所寄;這是對新聯邦德國的肯定,也是榮耀。
世界上有各類不同形象和本質的國家;國家的品位和價值,不在富國強兵,或悠久的文化,而在留住人民的幸福感和榮譽感,也願意向外國的苦難人民,展開雙臂熱情地擁抱,安撫驚恐抵達的難民:"別怕!請放心!這裡是安全的「自由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