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人生筆記 -《鳥羽之色》
人類有不同的膚色,審美的《主流美》,以為白就是美;選美會上白人小姐就有先天的主埸優勢,於是世道美色以白為貴。
更不堪的自我貶抑,是有色人種也流行漂白和美白;也加深了《白人至上》主義者的優越感。對顏色的主觀成見和偏好,竟然地會引來種族歧視,這究竟是大自然的悲哀,還是人類的愚昧?
孔子,惡紫之亂朱,以朱為正,而紫為不正,却可威脅朱,令人困擾排斥。可見,歧視是人類自身的差別心引來的瘟疫。
世道人心,以為白道高尚,黑道邪惡,因此國家暴力有《掃黑行動》。黑,本身無罪,却因為黑道被視為《匪類》,不易討人親近,而蒙受《不白之冤》。
人類的偏見,也波及鳥類世界;幾家歡樂幾家愁;鳥類的顏色發生在羽毛上;公鳥為求偶争勝,鳥羽的顏色,極盡爭奇鬥艷。只是,全身是黑羽毛的《黑鴉》,竟然被改稱為《烏鴉》;莫非,鳥類也是聞黑色變。
台灣中央山脈以東有本土種的《烏頭翁》鳥;在中央山脈以西,有外來種的《白頭翁》鳥,在枝頭上引來鏡頭的焦點,就是那一頭白色的冠羽;在光學視覺的感受上,白冠羽反光效果較佳,若是黑色則有吸納光源的效果,較不易被注意到。
但是,在一群白鶴中,若出現一隻烏鴉,反而烏鴉容易受矚目。如此現象正說明了,賞鳥人的視界不致對鳥羽的顔色有偏見歧視,目光聚焦的原因,只是取決於不同顔色的鳥羽,有較佳的對比效果。
大自然也有物種歧視的現象嗎?當然有!弱肉強食,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論》,應該就是大自然殘酷的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