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哲學筆記 -《公權私誼》


「大夫無私交」,古代的官場公誼,尚有如此深自期許的從公無私的價值。歷經時代的啓蒙,跨文化的交流,深化自由和鞏固民主的工程;表面上,台灣的人民和公職的權利意識己經明顯地提昇。

有些社會交往,涉及公、私領域的說話用語,依然貧乏蒙昧;欠缺公誼修辭和社交的文明教養。經過多年的「民主內戰」,不同立場陣營的公職、媒體和群眾,儼然分化成為「打仔部落」。

各陣營成員,普遍穿著「戰鬥背心」、「牛仔褲」配「休閒鞋」或「涼鞋」,掛名牌,或繡上姓名與公職身份;隨時等候召喚群鬥。「法西斯」動員的外在,已經具備了。無論是出席哀事或喜事,洽公、上電視節目,都是便宜行事。固然,人到禮到,卻是「有禮無體」,方便當隨便;無知而自以為隨和。

人,先不尊重自己的交誼形象,必然得不到公眾的尊重;終於招來輕慢貶抑。若是身份代表公權,則自貶身份和公權的莊重。這豈是一句「個人」不在意「形式主義」可以敷衍?教養,來自家教、啓蒙和自尊。

媒體上,「艷裝」打扮的女主持人,逐一介紹節目來賓,出口就倒掛:又是「大哥」,或是「伯公」、「泰公」;竟然無視公共領域的修辭和稱呼,應該公私有別;如此稱謂來賓,等於將觀眾當「小鬼」看待。

「首都市長」,跨海與中國交往,應該自許促進文明教養與進步的價值,而不是在話術與權謀的攻防;當雙方用語都是「見鬼說鬼話」;全無主語和賓語,而以「數字經」表述;「"九二"共識」、「"兩"岸"一"家親」、又是「尊重與理解」;忽略主語和賓語的公私身份的分際。公領域交往的文本內容,「擬人化」而自以為是家族關係;這是反動的「公權私誼」。

若說,台灣
中國,雙方自以為話語有血緣和文化的隱喻,所以,說話點到為止而不願明確定義,自以為"如此,你們是懂的!";只能說,這些話語修辭都是「返祖現象」的部落祭祀鬼神的咒語。最終,雙方的互動就是大話、虛話、廢話、假話一場,毫無進步與現代的文明價值。

「漢語」的語境,可以抽象而會意;對於充斥威權反動與保守性格的對話者,「尊重與理解」等同於,一個「好男人」,看到與他「一家親」的另一個兄弟,正在強暴女人,竟然說出:"我「尊重與理解」他的性需求!";何其奴性與卑微的私誼!

"話,總是說在行動之前!";因此容易「毀諾」而為大話、虛話、廢話、假話。「拉丁文」有一句的「諺語」:"Optimum est pati quod emendare non possis";意指,"你只能忍耐,你做不到的事!"。台灣人民有特有的「大頭症」,常見人物站到高一點的位置,就先想到自己的「歷史地位」;實際上,枉費心機一場空。

「大頭症」是沒藥可救的,只有被歷史淘汰。另一句「拉丁文」的「諺語」:"Veritatem dies aperit";就是,"時間給真相!"。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哲學人生筆記 - 《「職人精神」》

世界小事筆記 -《「總統吵架」》

法哲學筆記 -《「戒嚴」》

法哲學筆記 -《「囚徒困境」》

旅人故事筆記 -《美樹》

園藝生活筆記 - 《「寒氣春意」》

園藝生活筆記 -《「風災倖存的柑果」》

哲學人生筆記 -《「自信的回憶」》

世界小事筆記 - 《「境外敵對勢力」》

Home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