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人生筆記 -《上人與下人》


《大乘佛教》的精神在於《普渡眾生》;本義在於以平等對待眾生。宗教的信仰愈世俗化,人性的卑微和差異就浮現而不自覺。

宗教,究竟是要啟蒙人心或是去世俗?宗教的神職,有些身份名稱充斥階級意識。佛教有《上人》,代表修行大德在眾生之上。《天主教》有《神父》,代表《天父》傳旨於世間。《基督新教》有《牧師》,代表神的子民是羊群,需要《牧人》看管,以免迷失。

宗教是尋求心靈的慰藉,從信仰教義中找到《自我》對生命的自信。然而,面對神職,似乎先卑微了;呈現《法語》上身,祈禱和告解交心;徬徨的心,面對的是《神界》在世俗的代表。

佛教的本質是《無神論》,強調《諸法皆空》;《天主教》舆《基督新教》的《神義》,是有《天上的父》。信仰讓人謙卑而成為《下人》;若無信仰,人會目中無人,表現自大;似乎有理。

但是,若因信仰而成為《下人》,就有了義務;首先是奉獻。富裕的信徒是會比較受歡迎的,被奉為上賓,或《大信徒》;若是窮困的信徒,只能當有所求的《下人》,也就是《小信徒》,祈求來世當《上人》。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哲學人生筆記 - 《「職人精神」》

世界小事筆記 -《「總統吵架」》

法哲學筆記 -《「戒嚴」》

法哲學筆記 -《「囚徒困境」》

旅人故事筆記 -《美樹》

園藝生活筆記 - 《「寒氣春意」》

園藝生活筆記 -《「風災倖存的柑果」》

哲學人生筆記 -《「自信的回憶」》

世界小事筆記 - 《「境外敵對勢力」》

Home & Top